做好備份 321,不再擔心資料遺失

案例


看著網站重新開站,小明不由得鬆了一口氣。正想著要把報告重新放上去,猛然想起「天啊!我們的資料都不在了⋯⋯」,小明想著以後的資料該怎麼辦時,一陣風吹起捲軸,翻開了第四章。

你知道在個案故事裡,小明是因哪些行為而導致檔案喪失又毫無備份可用的窘境嗎?想好後,再往下對答案喔!

  • 小明在自己的筆電存放所有報告的素材(訪談、研究材料)和第一版報告檔案,這些資料沒有在他的筆電以外的地方備份。如果筆電遺失或中毒,組織 A 數月以來投注的心血便化為烏有。
  • 小明將第一版報告上傳到 Woodless 以便跟同事線上協作,不過修訂過程中的每個版本,以及發布前的最後一版檔案,都只存在 Woodless 系統上。當線上檔案遺失,這段時間的編修進度也就跟著消失。

「在自己的筆電做事,需要團隊討論時上傳到雲端」這是許多人熟悉的工作方式, Google 文件可以輕鬆做到版本管理,回溯到某個大家編修改動的時間點;有些人會細心地為不同版本另開檔案,仔細分類與保管。然而,在鍵入最後一個句號後,大家通常只記得慶祝報告完工、專案執行完畢,不會記得將這些檔案備份。

換言之,你我都可能遭遇小明與組織 A 的慘劇。

概論


資料意外消失的機率比你想像得高

組織 A 遭遇的狀況並非特例,根據資料保護供應商 Veeam 發布的《2023 年資料保護趨勢報告》,在受訪的 4200 個組織中,有 85% 的組織在 2022 年遭受至少一次勒索軟體的攻擊,其中的 39% 組織生產數據在攻擊中被加密或銷毀,受害者平均僅能搶救回受影響數據中的 55%。

就算組織沒被任何駭客盯上,我們也可能因為各種人為、機器故障或天災意外等原因遺失資料。以人為因素來說,工作忙碌時免不了出錯,例如誤刪文件、不小心格式化檔案、重灌電腦前沒備份資料,甚至在意外發生後覆寫檔案,救回檔案的機率更渺茫;有時我們會遇到 USB、光碟或 NAS 之類的儲存裝置故障;也可能因為遭遇地震、淹水等天災導致儲存裝置損壞,或是像在組織 A 的情境裡,若辦公室與救援地點都曝光,對手竊取資料的風險也大幅提升。

為什麼要備份?為了不要經歷失去的遺憾啊!

2021 發生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資料遺失事件,就是一個警世案例。由於政府委外處理的廠商在將資料搬遷至新機房的過程中,套用錯誤的設定樣板,又恰巧因時程匆促而未完備資料備份機制,導致這段時間所上傳的檔案全部消失,沒有挽救餘地。這件事一共影響 81 所學校,抹去 7854 名學生嘔心瀝血之作。對廠商來說,失去合作單位的信任、額外付出於搶救資料的金錢與時間成本,代價慘重。

對公民團體來說,專案文件、服務對象個資、捐款人資料等各種檔案,都攸關組織守護的價值,更是組織維持運作的基礎。建立完善的資料備份機制,能確保面對任何緊急狀況,組織的核心資產和運作能力不會受到致命打擊,這對組織持續推動倡議、救援個案的工作,至關重要。

如何建立完善的資料備份機制?熟記 321 口訣

只要把資料多存在幾個地方就好了嗎?還是要在電腦和 NAS 上放幾包綠色乖乖,祈禱資料不遺失?雞蛋不可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但要把雞蛋分散放在什麼地方最安全?資訊界的「備份 321 」機制便是這些問題的解答。

  • 將資料分別儲存至少在 3 個地方。
  • 至少其中 2 個檔案須儲存在不同媒介中,例如在電腦裡存一份,用 USB、外接硬碟等可外接儲存裝置再存一份,或是在雲端上儲存檔案。至少讓一份檔案處於離線狀態,如此可防止病毒攻擊、安全漏洞等風險導致資料遺失;使用雲端備份時,記得考慮該雲端儲存服務是否足夠安全、有無從雲端外洩資料的風險。
  • 至少 1 份檔案完成異地備援的儲存方式,亦即把這份檔案保存在和上述 2 個檔案不同的地方,例如可將儲存這份檔案的外接硬碟放在銀行保險箱、辦公室以外的空間。此舉可避免將全部的離線檔案都放在同一個地點,若一個儲存地點遭遇偷竊、天災等意外,仍有儲存在其他地點的資料可備援。

「備份 321 」做起來其實不難,舉例來說,每當完成一個版本的文件,你可以在辦公室電腦、USB 和雲端空間各儲存一份, 並將 USB 保持在離線狀態,存放在另一處(但如何限制組織的資料外洩到其他地方,是另一個須考量的問題),這樣即符合備份 321 的原則。 如果辦公室遭遇意外、線上備份因人為疏失而遺失檔案,你還有離線且儲存在別處的 USB 裡的檔案可恢復使用。

要注意的是,如果是儲存在同一台電腦的不同硬碟、資料夾,並不符合「將檔案儲存在不同媒介」的原則喔!想想看,如果這台電腦被病毒感染或意外損壞,資料也會跟著消失,在這個情況下,雞蛋仍然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風險並未分散。

備份時,別忘了要確認檔案可否打開,確保在有需要時能正確還原檔案,若可做到版本管理會更好。以小明的案例來說,如果在每次修正報告內容時都儲存並備份一個版本的檔案,便能找回特定時間點的報告版本,以備不時之需。

可用工具


常見的外接儲存裝置

備份 321 實行不難,最難的是保持這個好習慣。以下介紹常見的外接儲存裝置的差異,作為讀者選擇最符合需求備份裝置的參考。

如表格,每種裝置的性能不同,組織應視自己須儲存的資料性質、便利性、可負擔成本等不同面向來評估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備份裝置。

常見的外接儲存裝置

若組織將雲端列為備份的選項,你可以就組織資源與安全性尋找適合的雲端空間。常見的雲端儲存服務有 Google Drive、Mircrosoft One Drive 和 Dropbox,它們皆提供一些免費儲存容量,組織選擇時可評估預算、團隊的工作習慣等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服務商。這些廠商都有提供詳盡的使用教學,本手冊不再花篇幅介紹。

如果你跟組織 A 一樣,判斷某資料屬於應極力保護的資產,那麼你選擇雲端備份廠商時就該將「資料自主性」納入考量。上傳資料到雲端,意謂將自己的資料透過網路上傳,存放到別人的電腦,當你需要存取資料時,再透過網路連線取用——而這代表資料貯存地(也就是機房)的所在國家,可能有權力命令執法單位扣押主機、取走檔案,就如同個案故事裡,政府 C 命令 Nono 集團交出組織 A 的數位足跡紀錄。

因此,對於重視資料的公民團體來說,最好充分了解自己存放在雲端的資料究竟是被誰管理、誰有權限取得。

不過,就如同〈風險評估〉章節裡強調的,選擇自己可負擔的安全措施才是最重要的。如下表,開源方案的優點是對資料的掌握度高,有利把關資料流向,堅守隱私。相對的,自行架設的技術門檻是一道挑戰,若你沒有技術能力,也無法委託專業團隊協助架設和維護開源的雲端備份方案的話,非開源方案依舊是可考慮的選擇,以免因缺乏維護而導致資安漏洞。

開源方案有許多資料備份的服務,本手冊僅介紹 Nextcloud,因為這套服務的介面與 Google Drive 高度相似,易用性較高,轉換工具的成本較低。我們先來看 Nextcloud 的使用方法,如果你覺得還算好操作,再往下看架設方式,以評估是否要使用開源方案做雲端備份。

Nextcloud 有三種使用方式:

  1. 使用網頁備份、處理資料:打開瀏覽器,在網址列輸入已架設好的 Nextcloud 網址。進入登入畫面,接著輸入自己的帳號與密碼。
  2. 開啟電腦的檔案同步功能:到 Nextcloud 的官方網站下載並安裝程式(https://nextcloud.com/install/)。接著如第一種方式,先輸入已架設好的 Nextcloud 網址,再登入帳號,即可與電腦裡的檔案自動同步。
  3. 使用手機或平板的應用程式:若你使用 iPhone,請到 App Store 搜尋 Nextcloud(https://apps.apple.com/us/app/nextcloud/id1125420102);若你使用 Android,請到 Google Play 上搜尋 Nextcloud(https://play.google.com/store/apps/details?id=com.nextcloud.client )。安裝 Nextcloud 的應用程式之後,就可以如第一種方式登入雲端硬碟介面。

如果你覺得 Nextcloud 的介面看起來與 Google Drive 相差無幾,上手不成問題的話,不妨參考以下架設方法,考慮組織是否有能力使用 Nextcloud 作為雲端備份方案。

  1. 建立儲存空間:有兩種作法。
    1. 自行購買電腦主機當作伺服器,優點是較安全,能完全掌握自己儲存檔案的位置,缺點是需要負擔購買及維修電腦、存放電腦主機的機房租金等費用。
    2. 將租賃電腦與機房的需求委外給服務商,優點是方便,缺點是對資料的自主性降低,因此建議須再三確認服務商以客戶的安全與隱私為首要目標。
  2. 決定雲端硬碟的網址:如同 Google Drive 有自己的網址(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),你架設的 Nextcloud 也需要網址。你需要租賃一個網域,例如建立這種網址── https://nextcloud.你的組織.tw/ ;若你的組織已經有自己的網域,可直接沿用。

如果架設過程超過組織的技術能力,或是你希望有專業團隊協助你維護雲端空間的安全,避免外界攻擊,可洽詢網路主機供應商 Greenhost、GreenNet ,或聯繫開放文文化基金會(hi@ocf.tw)詢問相關建議。

小撇步


資料備份是重要卻又時常被忽略的基礎工作,就像是我們會注意運動的姿勢和技巧,卻常忘了運動後應該要收操,幫助我們放鬆肌肉,避免發生運動傷害,如此才能更安全、持久地運動。同樣地,我們需要將資料備份視為日常工作的必備環節,以建立組織應對危機時刻的韌性。

建議讀者參照〈風險評估〉章節,審視組織對不同資料的保護程度與可負擔的成本,訂立一套組織成員真的可以落實的備份機制。為了養成定期備份的習慣,或許可先從設定幾個檢核點做備份檢查開始(例如報告寫到一定程度、專案在結案歸檔之前),避免大家遺漏這個重要步驟。

如果對本文的介紹有任何疑義,可以聯繫 hi@ocf.tw 開放文化基金會詢問。